新闻中心

推动能源协同发展:新能源“唱主角”,传统能源“善补位”

2025-11-05 文章来源:中国环境报 浏览量:0

“实现‘双碳’目标,能源系统是核心战场,而协同则是破局关键。”在谈及我国能源转型路径时,能源领域多位专家都强调了这一核心观点。

我国公布的新一轮国家自主贡献(NDC)目标明确提出,到2035年,非化石能源消费占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达到30%以上。这一目标如何支撑全经济范围温室气体净排放量比峰值下降7%10%?如何平衡新能源发展与能源安全、推动传统能源低碳转型?为此,记者采访了相关专家。

技术革新与电网升级,释放非化石能源减排潜力

当前,我国正处于能源转型与“双碳”目标推进的关键阶段。非化石能源要成为减排主力,首先需在技术层面突破效率、稳定、循环三大瓶颈,让新能源既能“发得出”,也能“用得好”。

“光伏、风电要扛起减排重任,必须突破四大技术瓶颈。”国网能源研究院新能源与统计研究所原所长李琼慧告诉记者,要支撑7%10%的减排目标,风光新能源需在高效转化、安全稳定、多能协同、环境友好四大方向发力。

在高效转化领域,通过轻量化叶片、高效电池等新材料的研发,大幅提升能源利用效率;在安全稳定层面,风光出力预测、智慧运维等智能化设计,缓解新能源的间歇性问题;多能协同则需依托建筑光伏一体化、风光储氢一体化基地建设,构建互补共生的能源体系;叶片复合材料回收、光伏组件循环利用技术,能实现从制造到退役的全生命周期绿色发展,化解新能源产业的环保后顾之忧。

随着风光新能源的快速发展,其发电出力与负荷特性的随机性、波动性显著增强,既推动电力系统的结构与运行特性发生深刻变化,也给系统的平衡调节、电力消纳以及电网建设带来了更大挑战。李琼慧表示,这就要求国家加快推进新型电力系统和新型电网建设,推动传统电网转型升级,全面提升电网对新能源接纳、配置和调控能力。

同时,提升非化石能源占比,还需要与电网升级、传统能源转型、用户侧响应形成系统协同,才能实现最大化减排效果。

国合会“能源环境协同创新促进高质量发展”前期研究项目组长王志轩告诉记者,通过风光出力预测系统结合智慧运维技术,可提前预判发电波动并控制误差,将预测误差控制在较小范围。这种技术升级不仅能减少因新能源波动导致的化石能源备用机组启动频率,还能提升非化石能源在电力消费中的实际占比,让每一度清洁电实现有效替代,从而推动减排目标落地。

打通转型关键堵点,协同推进替代与转型

我国是能源消费大国之一,未来电力需求增长潜力大。传统能源的逐步退出必须建立在新能源安全可靠替代基础上,必须协同推进非化石能源占比提升与传统能源的低碳转型。

“传统能源退出不能‘一刀切’,核心是让新能源安全可靠替代。”李琼慧表示,非化石能源占比提升与传统能源转型需“两手硬”。一方面,要持续扩大风光新能源规模,通过构网型技术提升新能源对传统能源的电量、容量及安全稳定替代能力;另一方面,需推动煤电向“清洁降碳、高效调节”转型,通过节能提效、掺烧绿氢绿氨、加装CCUS(碳捕集、利用与封存)设备等路径,让煤电机组度电碳排放接近天然气机组水平,使其从“主力电源”转变为“调节电源”。

面对新能源发展中的消纳难题,王志轩指出,需破解“供需匹配”与“设施适配”双重挑战。当前光伏、风电制造能力已能满足需求,但能源需求增长速度与电力系统灵活性资源配置不同步,导致部分地区出现弃风弃光现象。需落实《加快构建新型电力系统行动方案(20242027年)》,通过配电网改造、储能配套等措施,提升系统调节能力;同时,要明确高耗电用户的新能源使用指标,从需求侧引导新能源消纳,形成“源网荷储”协同发力的格局。

“非化石能源占比提升不仅需要供给端发力,更需要需求端响应。通过需求侧管理引导用户优先使用非化石能源,例如对高耗能企业明确新能源用电量占比要求,鼓励居民安装分布式光伏、购买绿电,可直接拉动非化石能源消费。同时,在新能源出力不足时调整用能,减少化石能源使用,进一步降低碳排放。”王志轩补充道。

完善机制保障,防范安全风险

“我国新能源产业的发展推动全球风电和光伏发电项目平均度电成本分别累计下降超过60%80%,实现了低碳经济发展与减排目标的相互促进,相互协同。不仅顺利实现阶段性减排目标,甚至还提前完成了。”李琼慧表示,未来,我国面临更加艰巨的减排任务,必须通过技术创新、商业模式创新和体制机制创新,推动发展与减排的协同。

在能源环境协同框架下,政策工具的精准定位与多层面协同至关重要。王志轩表示,不同政策工具需各司其职:超低排放主要针对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常规污染物,解决环境质量问题,目前电力行业已基本实现这一目标;碳市场则聚焦全社会低成本减碳,通过配额分配与交易,让企业自主选择减排或购买配额,避免“一刀切”式控碳。

市场机制是激发非化石能源减排活力的核心。当前,我国绿电交易已从补贴依赖转向市场化,采用绿证交易模式,企业购买绿电可获得绿证,作为减排成果的证明。王志轩指出,应将绿电交易与碳市场衔接,让购买绿电的企业可获得一定的碳配额减免,提升企业使用绿电的积极性。此外,现货市场、辅助服务市场的建设也需加快,让储能、虚拟电厂等灵活性资源能通过提供调峰、调频服务获得收益,间接降低非化石能源并网成本,推动其规模化消纳。

随着能源转型深入,新的环境问题与安全风险需提前防范。“过去电能在终端能源消费中占比低,停电影响有限;未来占比提升,一旦电力中断,将影响供水、通信、工业生产等多方面。”王志轩表示,政府需将能源安全风险防范纳入重点工作,通过识别风险点、完善应对机制、强化设施保障,筑牢能源安全防线。

能源协同发展,既要让新能源“唱主角”,也要让传统能源“善补位”;既要靠技术创新“破难题”,也要靠政策机制“搭平台”。唯有如此,才能在保障能源安全的同时,稳步实现减排目标,为全球能源转型贡献中国智慧与中国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