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数字化转型赋能工业节能新突破
工业作为国民经济的核心支柱,同时也是能源消耗与碳排放的主要领域。数据显示,我国工业能耗占全社会总能耗的60%以上,其中钢铁、化工、建材等重点行业单位产值能耗仍高于国际先进水平10%-20%。在“双碳”目标与产业升级的双重驱动下,工业节能已从“单一技术改造”迈向“全链条数字化管控”新阶段。数字化转型正以其精准化、智能化、协同化的优势,破解传统工业节能“数据孤岛”“经验依赖”“效果难量化”等痛点,为工业绿色发展注入全新动能。
数字化破解传统工业节能痛点
传统工业节能多依赖局部设备改造或人工巡检,存在明显局限性。以钢铁行业为例,过去仅通过更换高效电机、优化高炉燃烧配比实现节能,却因缺乏对生产全流程能耗数据的实时监测,难以发现各环节隐性浪费——如炼钢环节蒸汽管网泄漏、轧钢生产线负荷波动导致的能源空耗,此类隐性能耗损失占总能耗的8%-15%。化工行业则因生产流程复杂、反应参数多变,人工调控难以精准匹配最佳能耗工况,常出现“过度耗能保生产”的情况。
而数字化技术通过构建“感知-分析-决策-优化”的闭环体系,彻底改变这一现状。在感知层,工业传感器可实时采集设备电流、介质流量、管道温度等200余项能耗数据,采样频率精确至毫秒级,打破以往“每日人工抄表” 的滞后性;在分析层,大数据算法能挖掘能耗数据与生产参数的关联规律,识别出“非最优工况”——如某化工企业通过数据分析发现,当反应釜温度稳定在85℃、搅拌转速保持300r/min时,单位产品能耗最低,而此前人工操作常因经验偏差导致温度波动±5℃,额外增加能耗12%;在决策优化层,数字化系统可自动生成节能方案,甚至直接联动设备进行参数调整,实现“实时响应、动态优化”。
重点行业数字化节能实践案例
不同工业行业因生产特性差异,数字化节能路径呈现出个性化特征,但核心逻辑均围绕“全流程能耗管控”展开。
钢铁行业依托“数字孪生工厂”实现全流程节能。某大型钢铁企业搭建覆盖“烧结-炼铁-炼钢-轧钢”全工序的数字孪生系统,将生产设备、工艺流程、能源管网等物理实体1:1映射至虚拟平台。通过实时采集各环节能耗数据,系统可模拟不同生产方案下的能耗变化——当市场需求从螺纹钢转向板材时,数字孪生模型提前测算出轧制温度、速度调整对能耗的影响,优化后每吨钢材能耗降低15千克标准煤,年节约能源成本超2000万元。同时,系统还能预测设备能耗异常,如2024年该企业通过模型预警发现高炉鼓风电机轴承温度异常升高,提前停机检修,避免因设备故障导致的能源浪费与生产中断,减少经济损失约 500 万元。
化工行业则借助“智能能源管理平台”破解多变量协同难题。某大型石化企业构建的能源管理平台,整合了炼油、乙烯、化纤等8个生产装置的能耗数据,通过AI算法实现 “能源供需平衡优化”。以往该企业因各装置独立用能,常出现“蒸汽过剩排空”与“蒸汽短缺外购”并存的矛盾——夏季制冷机组用汽量少,蒸汽管网压力过高需排空,冬季供暖与生产用汽量大,又需从外部采购,年浪费资金超千万元。平台上线后,通过预测各装置用能需求,动态调整锅炉负荷与蒸汽输送路径,实现蒸汽自给自足,排空量减少90%,年节约成本800余万元。此外,平台还能识别原料纯度与能耗的关联,当原油硫含量升高时,自动提示增加脱硫装置投入,避免因原料杂质导致的后续工序能耗激增。
建材行业通过“数字化集群管控”降低区域能耗。水泥、陶瓷等建材企业多分布在产业园区,以往各企业独立节能改造,难以实现能源协同利用。某建材产业园搭建的数字化管控平台,将园区内5家水泥厂、3家陶瓷厂的余热资源与用电需求进行统筹调度——水泥生产产生的高温余热,通过管网输送至陶瓷厂用于坯体干燥,替代原有天然气加热,年减少天然气消耗1200万立方米;同时,平台整合园区分布式光伏与储能系统,当用电低谷时存储电能,高峰时补充生产用电,降低企业外购电价成本,园区整体能耗下降18%,碳排放减少22万吨/年。
数字化节能面临的挑战与未来方向
尽管数字化转型为工业节能带来显著成效,但其推广落地仍面临三重挑战。一是中小企业数字化改造成本较高,一套完整的能源管理系统初期投入需500万- 2000万元,且需配备专业运维团队,对资金与技术实力有限的中小企业而言门槛较高;二是数据安全与标准不统一,部分企业担心能耗数据泄露导致商业信息曝光,而不同设备厂商的数据接口、通信协议差异,也导致跨企业、跨行业数据整合难度加大;三是人才缺口突出,既懂工业生产流程又掌握数字化技术的复合型人才稀缺,部分老员工对数字化系统存在抵触情绪,影响系统应用效果。
针对这些挑战,多方协同发力已初见成效。政策层面,多地政府推出“数字化节能改造补贴”,如江苏省对企业能源管理中心建设给予30% 的费用补贴,单个项目最高补助 500万元;行业层面,中国工业互联网研究院牵头制定《工业能源数据互联互通标准》,统一数据接口与传输协议,目前已在12个重点行业试点应用;企业层面,头部互联网企业推出“轻量化节能解决方案”,如某科技公司开发的“云边协同节能系统”,无需企业搭建本地服务器,通过云端分析+边缘计算实现能耗优化,初期投入降低60%,适配中小企业需求。
未来,工业数字化节能将向更深层次发展。一方面,“AI +节能”将实现从“被动优化”到“主动预测”的跨越——通过训练AI模型,可提前72小时预测生产负荷与能耗需求,如预测到次日上午用电高峰,提前调整生产计划,将高能耗工序安排在低谷时段,进一步降低能耗成本;另一方面,“产业链协同节能”将成为新趋势,以上下游企业组成的产业集群为单位,通过数字化平台实现原材料供应、能源梯级利用、废弃物回收的全链条协同,如汽车产业集群中,整车厂的涂装废水经处理后,可输送至零部件厂用于清洗,实现水资源循环利用,产业链整体能耗降低10%-15%。
工业节能是一场持久战,而数字化转型正是打赢这场战役的关键武器。随着技术迭代、政策支持与产业协同的不断深化,数字化将推动工业节能从“单点突破”走向“系统变革”,不仅助力企业降本增效,更将加速工业产业向绿色化、高端化转型,为实现“双碳”目标与高质量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上一篇:“两山”理念改变中国引领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