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我国环保形势发展有何成果、挑战与展望

2025-07-04 文章来源:21世纪节能环保网 浏览量:0

在全球生态环境问题日益严峻的当下,我国始终将环境保护置于重要战略位置,积极践行绿色发展理念,致力于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家园。近年来,我国在环保领域持续发力,环保形势呈现出积极向好的态势,取得了一系列令人瞩目的成果,但同时也面临着诸多挑战。深入剖析我国环保形势的发展,对于明确未来环保工作方向、推动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环保成果斐然,生态环境持续改善

(一)空气质量显著提升

经过多年不懈努力,我国空气质量得到了显著改善。2024 年,地级及以上城市细颗粒物(PM2.5)平均浓度达到 29.3 微克 / 立方米,较 2023 年下降 2.7%;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为 87.2%,同比上升 1.7 个百分点;重污染天数比例为 0.9%,较 2023 年下降 0.7 个百分点。京津冀及周边地区、长三角地区和汾渭平原等重点区域的 PM2.5 平均浓度均有所下降,优良天数比例也有所上升。全国空气质量达标城市数量达到 222 个,比 2023 年增加 19 个。我国成为全球空气质量改善速度最快的国家,“蓝天保卫战” 成效显著,蓝天白云、繁星闪烁的日子越来越多,人民群众的蓝天幸福感明显增强。

(二)水环境质量稳步提高

地表水方面,2024 年我国地表水 I~Ⅲ 类水质断面比例为 90.4%,比 2023 年上升 1.0 个百分点;劣 Ⅴ 类水质断面比例为 0.6%,比 2023 年下降 0.1 个百分点。210 个重要湖库中,水质优良湖库数量占比为 77.1%,较 2023 年上升 2.5 个百分点。重点流域水质进一步改善,长江流域、黄河流域、珠江流域等水质持续为优,松花江流域水质首次由轻度污染改善为良好。长江干流连续 5 年、黄河干流连续 3 年全线水质稳定保持 Ⅱ 类。地下水水质保持稳定,Ⅰ~Ⅳ 类水质点位比例为 77.9%,比 2023 年上升 0.1 个百分点。在海域方面,管辖海域夏季符合一类标准的海域面积占比 97.7%,全国近岸海域海水水质总体保持稳定,优良(一、二类)水质比例为 83.7%。这些数据充分表明,我国在水环境治理方面取得了扎实的成效,水生态系统正逐步恢复健康。

(三)土壤环境风险有效管控

我国高度重视土壤环境保护,通过实施一系列举措,土壤环境风险得到了基本管控。土壤重点风险监控点重金属含量整体呈下降趋势,农用地土壤环境状况总体稳定,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达到92%。重点建设用地安全利用也得到了有效保障,优先监管地块实施污染管控率达到 75%。全国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达到 45% 以上,农村生态环境明显改善。通过源头防控、分类施策等措施,我国既防土壤污染增量,又减存量,为粮食安全和人居环境安全筑牢了坚实防线。

(四)环保产业蓬勃发展

近年来,我国生态环保产业持续壮大,已成为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主力军与实现“双碳” 目标的生力军。全国生态环境保护产业营收规模突破 2.2 万亿元,形成了覆盖水、大气、固废、土壤、环境监测、生态修复、减污降碳等重点领域的工程、技术、装备与服务体系。全国环保产业中民营企业数量占从业单位总数的 90% 以上,创造了 70% 以上的技术创新成果,对产业发展的营收贡献超过 60%,税收贡献超过 50%。与此同时,产业参与主体日益多元化,众多央企和地方环保集团积极投身其中,A 股上市环保公司数量也大幅增长,为产业发展注入了强大的资本活力。此外,我国环保技术发展水平稳步提升,2024 年环保技术专利申请量突破 10 万件,稳居全球首位,近 20 年发布推广环保技术装备与示范工程近 2500 项,生态环保领域团体标准超 1000 项,绿色生产力加速形成。

二、挑战依然存在,环保之路任重道远

(一)环保产业创新性不足

尽管我国环保产业取得了一定发展,但在技术创新方面仍存在较大提升空间。当前,环保产业的技术创新水平与美丽中国建设的要求存在差距。随着美丽中国建设目标的推进,环保产业需从传统的末端治理细分领域,向降碳、减污、扩绿、增长相互融合的多领域综合性治理拓展,从单一环境要素治理向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性治理扩展,治理标准也不断提高。然而,目前新污染物治理、生物多样性保护、核安全等关键治理技术有待突破,土壤修复、环境监测等领域的设备装备与国际先进水平仍有差距。同时,环保产业与智能化、新材料、信息技术等前沿技术的融合不足,尚未形成跨领域的技术优势。从产业结构看,以小微企业为主,具备系统综合治理能力的生态环境科技领军企业较少,专精特新企业的创新引领作用不够突出,难以形成强大的产业组织优势,制约了环保产业在绿色发展中的引领作用。

(二)绿色转型程度有待深化

我国产业绿色转型进展与高质量发展的要求还不完全匹配。一方面,部分产业技术虽能解决污染问题,但从治理全过程看,存在增碳的代价,且一些行业缺乏绿色技术评价机制及具体标准和规范。例如,传统电镀污水处理方法在处理过程中会形成需二次处理回收的危险废物,增加了碳排放。另一方面,绿色低碳先进技术的应用程度较低,对产业绿色转型的推动作用有限。像现代膜分离技术这种成熟的绿色低碳技术,可将电镀污水中的金属和废水直接分离并循环使用,具备良好的环境和经济效益,但在行业内的推广普及程度不够,难以在全行业广泛应用,影响了整体产业的绿色转型进程。

(三)发展基础仍需夯实

环保产业属于政策和市场双驱动型产业,当前,随着市场化的深入推进,传统的政策驱动力逐渐减弱,而以创新驱动为主导的体制机制尚未完善。同时,其他行业的技术创新因行业壁垒难以充分渗入环保产业,导致产业科技创新的总体水平不高。金融和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对生态产品价值实现、EOD 等产业新领域、新业态、新模式的技术支撑和融资支持难以有效落地,对产业创新发展的支撑力有限。此外,环保产业高质量发展所需的跨学科、跨领域的复合型人才短缺,尚未形成兼具绿色低碳先进理论和丰富行业实践的创新型人才体系,在人才方面无法为产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三、未来展望:砥砺前行,开创环保新局面

(一)强化科技创新引领

未来,我国应进一步加大对环保科技创新的投入,鼓励企业、科研机构和高校加强合作,聚焦新污染物治理、生物多样性保护等关键领域,开展联合攻关,突破技术瓶颈。推动环保产业与前沿技术的深度融合,利用智能化、信息化手段提升环保设备的性能和管理水平,打造跨领域的技术优势。培育和壮大生态环境科技领军企业,发挥专精特新企业的创新引领作用,优化产业结构,提升产业的整体创新能力和竞争力,以科技创新引领环保产业高质量发展,为环保工作提供更强大的技术支撑。

(二)加速推进绿色转型

建立健全绿色技术评价机制,制定详细的评价标准和技术规范,引导产业在治理污染的同时,注重降低碳排放,实现绿色发展。加大对绿色低碳先进技术的研发和推广力度,通过政策扶持、示范项目带动等方式,提高企业应用绿色低碳技术的积极性,加速产业绿色转型进程。推动传统产业实施绿色化改造,从源头减量、资源回收利用、工艺改造等方面入手,为传统产业发展注入绿色新动能,促进经济与生态的双赢。

(三)夯实产业发展基础

完善环保产业创新驱动体制机制,优化政策环境,在持续发挥政策引导作用的同时,激发市场主体的创新活力。加强金融和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建设,为产业新领域、新业态、新模式提供精准的技术支撑和融资支持,推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EOD 等项目的落地实施。加强环保人才培养,鼓励高校开设相关专业课程,开展产学研合作,培养一批跨学科、跨领域的复合型人才,打造一支高素质的环保人才队伍,为环保产业的持续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保障。

我国在环保领域已取得了令人骄傲的成绩,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环保产业蓬勃发展。但同时也面临着诸多挑战,需要我们正视问题,采取有效措施加以应对。展望未来,只要我们坚定不移地走绿色发展之路,持续强化科技创新、推进绿色转型、夯实发展基础,就一定能够开创我国环保事业的新局面,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愿景,为全球生态环境保护贡献中国智慧和力量。